您好,欢迎访问星头条生活娱乐新闻门户!
特朗普要再犯一次百年前的错误吗
【特朗普要再犯一次百年前的错误吗】2025年4月2日,特朗普签署“对等关税”行政令,掀起全球贸易战疑云;仅7天后,其宣布对未报复国家实施90天关税暂停。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是政治博弈、经济现实与市场情绪的激烈碰撞,暴露出美国政策制定中的深层矛盾。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额外征收更高关税,包括对英国10%、欧盟20%、日本24%、韩国25%、印度26%、越南46%等针对性措施,此举在全球引发轩然大波。多国政府、国际组织及经济学家迅速表态,批评这一单边主义政策违背国际贸易规则,破坏全球供应链稳定,并威胁采取反制措施。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直指美国关税是“对全球企业和消费者的严重打击”,强调欧洲已准备好采取报复措施,并呼吁从对抗转向谈判。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表示将“竭尽全力避免贸易战”,但同时强调欧盟的团结立场。法国、德国等成员国则明确反对,称此举将推高食品、交通和药品成本,尤其影响弱势群体。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警告,关税只会“制造输家”,呼吁欧盟采取强硬措施。
尽管市场对美国贸易保护关税的出台已有心理预期,但是远超市场最坏预期的高关税仍引发美国内外一致反对,全球股市以暴跌回应美国所谓 的“对等关税”。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上世纪的大萧条和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而“对等关税”宣布日或成为“特朗普交易”到“特朗普衰退”的转折点。
1930年6月,在经济大萧条的阴霾笼罩下,美国国会正式签署了《斯姆特 - 霍利法案》。这一法案的诞生,源于当时分别担任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的斯姆特与霍利。彼时,美国经济正深陷困境,农业和工业遭受重创,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工厂纷纷倒闭,失业率急剧攀升。斯姆特与霍利出于保护本国农业和工业的目的,提出了这一法案,期望能为国内产业筑起一道抵御外国竞争的屏障。
然而,在利益集团的强大游说和民众对经济困境的焦虑情绪双重压力下,法案的初衷逐渐偏离,最终演变为对所有农产品和工业品加征关税的全面性法案。法案通过后,美国政府毫不留情地大幅度提高了2万种进口商品的关税,进口关税的平均税率飙升至超过55%。这一举措,使得美国的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本国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的成本急剧增加,同时也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斯姆特 - 霍利法案》的出台,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强烈的连锁反应。各国为了保护本国产业,纷纷对美国采取报复措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汹涌的保护主义浪潮。这一浪潮不仅提高了全球贸易的关税壁垒,还催生了各种非关税壁垒,使得国际贸易环境急剧恶化。
以欧洲为例,各国为保护本国产业,纷纷采取强硬措施。意大利为了保护国内脆弱的汽车工业,毫不犹豫地提高了专门针对美国的汽车关税,关税上调幅度高达100%到167%,这一举措使得美国汽车在意大利市场的竞争力大幅下降。法国也不甘示弱,针对美国进口的汽车和机械征收高额关税,试图将美国产品挡在国门之外。西班牙更是专门针对美国出台了《韦斯关税法案》,针对美国进口的汽车、轮胎和设备加征更高关税,进一步加剧了美欧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
就连一直坚守自由贸易原则的英国,也在这一浪潮中改变了立场。1932年,英国颁布《进口关税法案》,对大部分进口商品加征10%的关税,试图保护本国产业免受美国高关税政策的冲击。然而,英国在实施报复性关税政策的同时,又与加拿大、印度等签署《渥太华协定》,实施自由贸易,形成低关税区域。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使得美国商品在英国市场的处境愈发艰难。据统计,免税进入英国的美国商品从1930年的70.5%锐减到1932年的20.5%,降幅高达50%。
与原本希望通过提高关税增加政府收入,并让美国制造业繁荣的立法目的截然相反,《斯姆特 - 霍利法案》实施后,美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业生产持续萎缩,甚至引发了政治危机。国内民众对政府的经济政策怨声载道,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尽管欧文等1028位经济学家联名上书时任总统胡佛,强烈反对该法案,认为这将加剧全球贸易紧张局势,损害美国的长远利益,但胡佛仍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签署了该法案。胡佛本人其实并不完全支持大规模加税,但他在竞选时提出了“保护农民”的口号,赢得了大量农民的支持。加之国会的强烈推动,使他最终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境地,不得不签署这一饱受争议的法案。
Copyright © 星头条娱乐网